電話:0317-5620011 0317-5969916
傳真:0317-5969919
手機:15075703111 13603172805
聯系人:齊經理
郵箱:15075703111@163.com hhxt01@126.com
網址:www.xmcmkz.com
地址:黃驊市常郭鎮齊趙村工業區
傳統的方法通過結構本身的性能(承載能力、變形能力和耗能能力)來抵御地震的作用,這種靠結構構件的塑性變形能力來吸收能量,雖然能消化大量地震能量,減輕結構地震反應,使結構“裂而不倒”,達到的目的。但是對于傳統的方法,由于地震動輸入的不可預見性以及結構地震反應的復雜性,使得結構能未必;其次,隨著社會的發展,結構功能要求越來越高,很多重要的建筑物(如紀念性建筑、核電站、信息、石化工程設備等),不允許結構進入塑性工作階段,對結構的能提出了 高的要求。于是工程結構減振控制技術便應運而生。
結構減振控制技術是近二十發展起來的一種合理、、 、經濟的工程方法。它是指在工程結構的特定部位,裝設某種裝置(如隔震墊等),或某種機構(如消能支撐、消能剪力墻、消能節點、消能器等),或某種子結構(如調頻質量等),或施加外力(外部能量輸入),以改變或調整結構的動力特性或動力作用,使建筑物在地震或風作用下的動力反應合理控制,結構以及結構儀器、設備的 和正常使用。減震控制技術主要包括隔震、消能減振和各種被動控制、主動控制、混合控制等,是近二十來發展起來的嶄新的結構。到目前為止,該技術已在很多工程應用,有的已成功經受住地震考驗,取得了非常明顯的經濟技術效益。
隔震體系是被動控制體系的一種,其本質是把結構和部件與地震地面運動和支座運動分離開,這種分離是通過增加系統的柔性和提供適當的阻尼來實現的。隔震體系中使用 廣的是基礎隔震,它是在建筑物基礎與上部結構之間設置一層隔離層,把上部結構與基礎隔離開來,隔離地面運動的能量向建筑物上部的傳遞,以減小建筑物的地震反應。基礎隔震結構一般包括上部結構、隔震裝置和下部結構三部分。隔震技術對于LNG儲罐適用。由于LNG儲罐的重要性,需要在大震下使結構達到不損壞或者輕微損壞,從而了罕遇地震發生時LNG儲罐結構的 。
上世紀60年代中后期,新西蘭、日本和 等多地震 在隔震技術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開展了深入系統的,取得了重要進展。上世紀70年代,新西蘭學者R.I.Skiner等了、經濟、實用的鉛芯橡膠隔震墊,推動了隔震技術的實用化進程。現代 早的隔震建筑大概是南斯拉夫的貝斯特羅棋小學,其采用 橡膠隔震墊。1984年在新西蘭建成了世界上 座采用鉛芯橡膠墊做隔震元件的建筑物。同年 用鉛芯疊層橡膠支座維修加固了鹽湖市政大廈。1986年新西蘭利用隔震裝置建造了10層聯合大樓。1987年, 加利福尼亞州在圣安得易斯大斷層處用高阻尼疊層橡膠支座建造了小山司法事務。1990年日本東京應用鉛芯疊層橡膠支座建造了7層辦公大樓。2001年,日本神奈川地區的一高層住宅公寓采用了多種隔震體系相結合,該公寓A樓(地上18層)和D樓(地上24層)采用了基礎隔震板片體系,B樓(地上32層)和C樓(地上32層)采用其他基礎隔震結構體系。近20年來,各種隔震技術的和應用發展,中國、日本、 、新西蘭、歐共體先后頒布了隔震技術規范或規程。阪神地震后,日本的隔震建筑如雨后春筍般增長,至今已多達2000多棟,隔震建筑高達42層。
隔震從八十年代在國內逐漸重視。集中在砌體結構的隔震。1993年,周福霖教授等在汕頭建成一幢用高阻尼疊層橡膠墊作隔震元件的八層框架綜合樓,并在1994年夏經受了一次小震的考驗,驗證了隔震機構的性。在1994年加州Northridge地震和1995年日本Kobe地震的影響范圍內有一些采用隔震技術建造的房屋,在地震中這些建筑經受住了考驗,并且了寶貴的地震記錄。這些記錄為基礎隔震技術的設計理論與實踐進行提供了 手資料,也表明隔震技術的成熟。隔震技術的優點主要是:降低地震中樓層反應和層間位移變形,從而減輕結構構件損壞;隔震設計把非線性、大變形集中到隔震支座和阻尼器上,這樣可以把設計、試驗和制造的注意力集中到隔震層上,而結構近似于彈性變形狀態。但采用隔震設計要受到場地軟土地基,以及結構自振周期不能過大等因素限制。
相關產品
|
相關內容
|